王贞仪诗中的南粤风情
2023/9/15
□扬州/程文菲
王贞仪(1768-1797),字德卿,生于江宁府上元县(今南京),籍贯安徽天长。她“兼资文武,六艺旁通”(箫穆《女士王德卿传》),是清代著名女科学家、文学家。
在王贞仪的诗文集《德风亭初集》中,收录了不少组诗,其中有一组特别值得关注,那便是《南粤竹枝词三十首》。王贞仪在十七岁时随祖母一路南下,抵达祖父曾经做官的南粤。南粤的风土人情让在北方长大的王贞仪惊叹不已,她用细腻的笔触写下《南粤竹枝词三十首》,从风景、物产、民俗等方面,展现了一副瑰丽奇妙的岭南风景图。
岭南虽然位置偏僻,但气候温暖,四季如春。王贞仪作诗感叹:“岭南时叙最称奇,腊月天如四月时。燕子正雏花正放,暖风吹过凿冰期。”腊月本该是最寒冷的季节,岭南却雏燕翩飞,鲜花正放,暖风徐徐。岭南因气候之利,草木常青,山水秀丽,使得无数文人墨客倾倒。岭南的诸多风景名胜中,惠州的罗浮山是诗人们常常歌咏的题材。罗浮山灵秀的景色,亦给王贞仪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粤东灵秀属罗浮,不独山中蝶种幽。四百三十峰奇特,七十二溪水倒流。”“不独山中蝶种幽”指的是罗浮山特有的大蝴蝶。《岭南杂记》中记载:“罗浮志载仙蝶为仙人彩衣所化,大如盘而五色。”还有洞穴颇多的崚灵山,“峻灵山峻少平坡,石笋棱棱洞穴多。”王贞仪注释道:峻灵山在昌化县界,山中多洞穴,而人在洞穴中说话,走路,声音都会震响如雷。
王贞仪在《南粤竹枝词三十首》中亦记载了大量岭南风物。由于五岭的阻隔,岭南的部分物种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呈现出与中原迥异的风貌。岭南风物,可以用一个“奇”字来概括。如一种名为耐冬萤的小虫,韶州仁化县独有,“一冬无雪有飞萤,三九阳骄起怒霆。”又如“水花未出江边子,菠草已生盆里芽。”这里的“水花”指的是“鱼苗”,而“菠草”也并非菠菜,而是一种茶叶,粤地人多将它作为盆景。王贞仪还有一首诗,记录了粤南之地颇有特色的木材:“凤眼鸡心木器光,纹多圈点号桄榔,奇香看取死生结,不必外洋番墨装。”海南凤眼木,纹路如凤凰眼;鸡心木,有黑纹,做器物极其光润;桄榔木,花纹如圆圈,沉香木的品质看其在生树还是死树下成结;“番墨装”亦是木名,在外洋当做假香来卖。她还记录了潮上便鸣的潮水鸡,夜鸣五次的知更鸟,喜飞上人衣的藏光虫,以金银为食的白蚁。对于王贞仪而言,这些事物都是极其新奇的,她用一个满是好奇的少女的眼光观察着一切,以诗的形式予以记录。
在岭南沿海,入海捕鱼是当地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王贞仪写道:“东风晨起散蛮烟,白衣儿摇翡翠船。打得江鱼不自吃,市中换酒醉江天。”太阳升起,晨雾消散,捕鱼的白衣少年摇着翡翠船,而“打得江鱼不自吃,市中换酒醉江天”一句,则尽显少年豪气。另一首“藤缆蒲帆竹片柯,小舟里海去游多。舱头榕叶编成瓦,雨后葵衣当作蓑。”清新秀丽,颇有意趣。
岭南一地,“信鬼神,好淫祀,又云俗以鸡骨卜吉凶”,宗教氛围浓厚。王贞仪有诗云:“裁披青箬却蛟涎,装取鹅毛御腊天。峒客殊音多不解,只持鸡骨拜占年。”王贞仪对此采取的是包容的态度,并未做过多的评判,只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记录着岭南当地一些宗教祭祀活动。“正月观音灯庙里,胆瓶芍药一齐开。”正月时节,雷州城北观音庙中会以牡丹芍药祭祀。
王贞仪一生涉足的地方颇多,而她又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目之所见,耳之所闻,往往入诗入文,这使得她的诗文中记录了大量的民风民俗。从《南粤竹枝词三十首》中,我们便可以一窥岭南独特的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