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与厚度 在江北图书馆相遇
2024/2/7
2023年12月18日,南京江北新区图书馆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第七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上等级馆名单,并被评为一级图书馆,这已经是图书馆连续三次被文化部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同年10月12日,新馆(石佛大道131号)正式开馆,日均到馆读者超1.8万人次,在实现图书馆传统功能的基础上融入了新的服务载体和文化空间,为公众提供集文献参考、社会教育、产业信息服务、亲子互动、社交休闲为一体的文化新体验。 全媒体记者 马力 通讯员 高鹏
永乐开年,寻觅图书馆里的年味
南京江北图书馆内以时间为切入点,红色为主色调,从《永乐大典》的起草制定,成书流通,战乱丢弃,残存文本等几个重大节点,布置了一系列古色古香的精彩展览。《永乐大典》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江北图书馆将它的前世今生书写在大型木牌上以古代奏折形式呈现,还设置镜框打卡点、写字台、残存文本展示等,最大程度上还原这部旷世宏篇的缘起和现状,让读者可以身临其境感悟文献的力量。
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新年,江北图书馆除了布置《永乐大典》展览,还做了一系列预热活动。二楼的文创区已上新了制作精美的龙年书签、胸针、冰箱贴等各色玩意,由亲子家庭一起参与的写“福”字、写春联;延请南京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张钧带领孩子们学习非遗剪纸,剪“福龙”;在迎小年的时候开展糖瓜粘手工活动……图书馆里的年味越来越浓。此外,在春节期间,图书馆也公布了满足不同读者需求的精彩活动预告,有拆红包、迎财神、闹元宵等传统习俗活动,还有古籍残页修复、《永乐大典》抄书等文化传承活动,从少儿到老年人都可以参与。
立足民生,解锁更多一键式服务
江北图书馆立足民生,致力于通过数字化技术改造来提升读者阅读体验,已经解锁了一批“黑科技”功能。在图书馆的二楼,有一个自助轨道分拣系统,只需点击屏幕上的开门按钮,将书放到轨道上,图书就会通过传输带送至车箱,再根据图书中的定位芯片就会将它送到指定区域。智能立体轨道传输系统不仅用于阅览空间,更覆盖了图书馆馆藏管理全流程,打破采编室、书库、阅览区等空间的物理隔阂,使得地上地下各区图书高效流转,真正意义上解放了双手,实现了一键式服务。后续,江北图书馆将沿用最新数字技术,不断引入动态感知、立体分拣、智能导引、机器人伴读等多种类型的智慧服务场景。
“作为老师,看到江北图书馆的建立,办了很多具有中国古典文化的展览,我由衷地感到自豪。”市民江女士正在给她的女儿讲解《永乐大典》的前世今生,这是江女士每周和女儿的打卡点,她们经常到这里学习充电。家住老浦口的陆爷爷今年已经84岁,仍坚持一周来一次图书馆,每期都会看的是《参考消息》和《扬子晚报》。虽然路上要花费不少的交通时间,但是来到图书馆看看书就一点都不觉得麻烦,陆爷爷说。针对一些不熟悉数字化产品的老年群体,图书馆内还准备了老年人使用的放大镜、老花眼镜,遇到行动不便的,及时转接图书馆工作人员,第一时间给需要帮助的读者提供服务,江北图书馆读者服务部负责人高鹏介绍。
整体规划,龙年的上新服务
南京江北图书馆是全国首家国家图书馆共建馆,总面积约2.95万平米,馆内设计藏量近90万册,可提供阅览坐席3100余个。整体建筑宏伟大气,古风蔚然,中轴对称的造型彰显其稳重而严谨的大家风范,在内敛的外观设计内,由书籍组成的“飞龙”盘旋其上,将整个中庭包裹其中,张扬灵动,既有儒雅宁静的大家之风,又是“动若脱兔”的朝气少年,图书馆的整体设计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好评。
江北图书馆共计八层,目前已开设了负一层至二层的部分空间,一楼设有少儿阅读空间、餐饮服务区以及夜书房等,二楼涵盖了综合阅览区、产业阅览区、文创区和多功能报告厅。其中,位于一楼的定山剧场可以容纳近三百人。春节期间,定山剧场将延续新华路馆推出的《快乐星期三》观影活动,每天播放一场新春电影,此外还有公益大师陆续在这里开设讲座。2024年,江北图书馆将开设第三层空间,分为西区的成人社科自习区和东区的产业信息服务专区,不仅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的学习场所,也为新区高新产业发展提供文献保障。
图书馆是保存城市文化、传承城市历史、拓展城市未来的重要资源基础,人们在这里回忆城市发展脉络,感受城市精神和文化,同时建立起新的文化关系,推动城市创新。南京江北图书馆作为新区的文化地标,保障的不止是文献厚度,更在于服务温度。在这里,每个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者,图书馆是一个与读者共生长的有机体。未来,图书馆将以“城市文化客厅”和“市民书房”为目标,打造更便捷、更舒适的阅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