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新江北报

2025年07月04日
教育
上一版 下一版

电子产品进校园,宜疏不宜堵

2025/7/4

□俞永军 / 南京一中工大中学

数字媒体时代正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席卷全球,学校领导、班主任该以怎样的姿态应对迫在眉睫的问题。然就目前情况来看,禁止使用“堵”式管理占据主导地位。如,有的学校针对学生携带手机、智能手表、平板电脑(ipad)等电子产品,特意购置信号屏蔽器安置于教学区和生活区,以毒攻毒,企图将之扼杀在萌芽状态。然而事与愿违,其结果不欢而散,自讨苦吃。

学生该不该带手机、智能手表、ipad等电子产品进校园的争论由来已久,即便现在已经有法可依,至今仍不绝于耳。有的任其发展,但怎么个发展道不清言不明;有的依据相关法律“斩立决”,一律禁止,带一款收一款,绝不姑息。笔者不敢苟同,总觉得宜疏不宜堵。

大禹治水,相信大家不会陌生。面对黄河水患,禹的父亲鲧采取“水来土挡”,也就是“堵”的方式进行治理,结果无功而返。而禹呢,自打接受任务起,就带着尺、绳等测量工具到全国各地主要山脉、河流作周密考察。通过实地考证,他发现当地山口过于狭窄,难以通过汛期的洪水,再加上黄河淤积流水不畅。于是他实施了一条与父亲截然相反的措施,那就是“疏”,即疏通河道,拓宽峡口,结果水患得以平息。显然大禹是正确的,因为他采用了“治水须顺水性,水性就下,导之入海。高处就凿通,低处就疏导”的治水思想。

智能手机、手表、ipad的使用,当下已经非常普遍。据笔者所在的南京市统计部门发布的统计公报:截至去年年底,平均每人拥有1.1部手机。也就是说,三口之家,甚至包括呱呱坠地的孩子,都有可能摊上一款新手机。试问这又如何禁止得了?不可否认,学生使用手机弊端不少,如学习成绩、消费观念、交往人物等方面,都会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但是这一切并不能成为禁止学生携带和使用手机的唯一理由。

舟楫的发明让人类征服了水路,大型动物的降服给人们提供了负重致远的动力。你可以乘船去谋求自身福利,也可以乘船去做杀人越货的勾当。社会越富有,文明越进步,不劳而获的人可能也越来越多。不说远的,就拿我们看到的最近几十年发生的变化。几十年前老百姓养的牲口用树枝随便围一个圈就行,现在可不行,不但防盗还要防抢,钢丝网铁栅栏严严实实,甚至还安装了探头。

手机是现代科技的产物,是社会的进步,乃至文明的象征。遗憾的是,某种意义上,它却成了很多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的“替罪羊”。比如,有人担心学生在课堂上用手机听MP3,用ipad看电影、玩游戏,直至影响学习。这种想法不无道理,但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最该反思的并非学生,而是学校管理者,是班主任,为什么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听课,而更愿意听MP3、看电影、玩游戏,乃至QQ聊天?就算禁用了手机,难道学生就不能以其他方式开小差,想入非非?同样,也不能将早恋与不良消费习惯的罪过归结到手机使用上头,因为在手机尚未问世以前,中学生早就存在类似现象,看来这与手机的使用并无必然联系,充其量起到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

作为一种人际交流与互动的数字产品,智能手机、手表、ipad等电子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是中性的,也就是说它的利与弊往往取决于它所处的周边环境。即便弊大于利,我们也不能将孩子与脏水一起泼掉,一禁了之,我们应该在外部环境大做文章。如学习期间禁止使用,课堂上必须关闭;住校生不妨交给生活老师代管,放假后方可取回;除此之外,老师经常开设一些专题讲座,重点谈谈如何上网,如何交友,如何消费;不定期邀请一些成功人士现身说法,树立远大目标等。

我想,只要班主任、家长积极疏导,与此同时,自身做好示范,不痴迷于手机微视频,不热衷于网上购物,孩子就能理性对待,正常使用。道理不言而喻,因为很多事情宜疏不宜堵。

上一条:鼓幼江北分园 开展课程故事分享会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分享文章分享

© 2022 新江北报
南京江风楚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ICP备2022033743号-1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118.195.242.119/Content/weixinlogo.png
新江北报
http://118.195.242.119/content/2025-07/04/010862.html
新江北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