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门的“开”与“关”
2025/7/25
进入暑期,随着中小学先后放假,学生客流出行需求旺盛。不少家长也计划带着孩子进入高校参观游览,给孩子树立学习目标,营造良好教育氛围。
近年来,教育部明确鼓励高校向社会开放,但现实中,“开放难”仍然存在。作为南京新兴的高教聚集地,江北新区拥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其开放情况如何?笔者实地探访,试图揭开高校开放的“矛盾密码”。
预约入校体验“丝滑”
以江北新区辖区内的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为例,笔者通过该校微信公众号预约入校,填写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后,一分钟内收到审核通过短信。入校时,保安指引通过预约入口刷身份证入校,体验较为“丝滑”,没有过多阻碍。
一名带孩子的家长表示:“预约还算顺利,可以当天预约,临时想进也完全来得及。”笔者在校保卫处工作人员那了解到,学校不仅暑期对外实行预约制,其他时间也实行常态化预约进校机制,并表示暑期入校参观的游客并不多,主要是“准大学生”即已经被录取的高考生为主。
据了解,新区范围内的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大学(浦口校区)等高校均采用预约制入校的方式对外开放,申请所需信息略有不同,但大体体验较好。
“部分限制”仍然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南京大学作为游学旅游的热门“打卡地”,学校对于校外人员预约到访的时间和次数进行了明确规定。
学校官方发布的《开放日常见问题》中提到,“预约时间为双休日和法定节假日(学校重大活动除外),学校寒暑假另行通知”。但根据暑期访客预约小程序可以看出,暑期周一到周日目前都处于可以预约的状态,可见学校对于游客的需求还是有所关注。
规定中同时指出,“每人半年内每个校区仅可预约一次”,这一条目限制了校外人员多次游览的需求。对于想把进高校作为日常散步选择的居民而言,这样的规定显然难以满足需求。不少市民表示,高校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厚,本应是周边居民休闲学习的好去处,但严格的预约限制让“随时逛逛校园”成了奢望。尤其是一些退休老人和带娃家庭,更希望能将高校作为日常活动空间,而一些学校当前的开放政策尚未充分考虑到这类常态化需求。
安全与成本的两难
像这样的限制并不少见,背后也有合理的理由。一些观点认为,高校的首要职能是教学科研,而非旅游景区。一旦全面开放,校园安全、教学秩序、设施维护等问题接踵而至。南京某高校保卫处负责人坦言:“完全开放不现实,校外人员混入学校,有推销、盗窃事件增多的风险。”
此外,校园内的体育场馆、实验室、图书馆等区域,若不加限制地向公众开放,可能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甚至存在安全隐患。例如,校外人员若在运动场受伤,责任如何界定?若实验室设备遭破坏,损失谁来承担?这些问题让高校在开放时不得不谨慎。
同时,开放校园不仅仅是“打开大门”这么简单,随之而来的是安保、清洁、设施维护等成本的增加。大部分高校的财政预算主要用于教学科研,没有专门的“开放校园”经费。如果全面开放,就需要额外增加人手和资源,经费来源就是首要的问题。
如何破局?探索更智慧的开放模式
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已开始探索更灵活的开放机制。例如,武汉大学在规定时间段社会公众可直接刷身份证从指定校门入校,无需预约;北京部分高校游泳馆、体育馆等设施在暑期面向市民开放,工作日优先满足教学需求,周末及节假日扩大开放范围……
大学的本质是开放的,但开放不能以牺牲校园秩序和安全为代价。如何在“象牙塔”与“公共空间”之间找到平衡,考验着高校的管理智慧。
未来,高校开放或许可以借鉴“共享经济”思维,让社会资源更高效利用,我们期待能够探索出“大学与城市共生”这个课题的解题新思路。
本报观察员 朱葛嫣然